编者按1958年、1983年、1988年和1994年,以王兆俊、仲崇祜、程义亮、尤家骏等为代表的山一大老一辈防治专家,在全国率先实现以省为单位基本消灭黑热病、丝虫病、疟疾、麻风病,夺得新中国灭病史上“四连冠”,被世界卫生组织誉为“中国的成功经验”和“创造性成果”,至今仍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成为新中国成立70余年来,山东对国家、对人类的重大贡献之一。
潮平岸阔,风帆正举。校(院)推出“四连冠”领军人物传记,以期通过讲好“四连冠”故事,传承“四连冠”精神,激励山一大涌现出更多的拓荒者、先行者、攻关者,闯关夺隘,攻坚克难,把一个个“不可能”变成“可能”,让一串串奇迹横空出世,为建设山东强省、为护佑全民健康、为实现中国梦接续奋斗,永立新功。
1949年新中国成立的前夜,他应张治中电邀,经香港回到了北京,见到了毛主席。毛主席握着他的手亲切地说,尤大夫,欢迎你回来为中国人民服务啊!然后毛主席摸着自己下颏的那颗痣,说有人讲有恶变可能,应手术切除,想听听尤大夫的意见。尤大夫看后告诉毛主席,有毛的痣是不会恶变的。毛主席说那好,他就不用做手术了。
受到如此礼遇的尤大夫名曰尤家骏,是我国麻风防治专业的开创者和奠基人,山东省麻风病研究所首任所长。他1926年毕业于齐鲁大学医学院,1947年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中心医院,一边研修皮肤病,一边讲授皮肤组织病理学。1948年,他出席在哈瓦那举行的第五次国际麻风会议,作为中国唯一的代表,他在会上就麻风病的分型做了学术报告,引起国际皮肤科学界的高度重视。1949年,他拒绝友人的劝阻,放弃国外的优厚待遇,毅然回国,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全国麻风病防治的顺利开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麻风是种古老的慢性传染病,麻风的流行至少有2500年的历史,至今每年全球仍有20多万例新发病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曾是麻风病发病比较多的国家之一,山东各县、市、区都有麻风病人发现,麻风病人数居全国前列,烟台海阳一带麻风病传播尤甚,病人后期出现毛发脱落、眼鼻塌陷、四肢畸形等等,这些可怕的外部症状加上其具有的传染性,令人们对麻风病极端恐惧,并将其污名化,麻风病人被隔离,被烧死或活埋的现象都不少见。
防治麻风病,是新中国公共卫生史上的大事,党和国家高度重视人民群众健康,各级政府高度重视麻风病防控工作。山东麻防事业在尤家骏为代表的第一代麻防人的引领下,薪火相传,筚路蓝缕, 一项项战绩引领全国,闪耀世界,他们堪称麻防队伍的领头羊,堪称麻防队伍的国家队,堪称世界麻风病人的坚强卫士。
解放初至20世纪60年代,控制传染阶段
尤家骏团队勇开先河首战告捷
我国真正的麻风防治工作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新中国真正的麻风防治工作发端于山东,山东真正的麻风防治工作有赖于尤家骏的开创性基础工作,他带领山东麻防人开启了多个中国麻风防治史上的第一,为新中国、更为山东麻风病防治贡献卓著。
——率先在全国开展麻风病例线索调查。1950年,尤家骏配合山东省卫生厅在荣成等7县市开展线索调查,对调查人员亲自授课,并参与现场调查,共发现麻风病患者2378名,估计全省有麻风病患者4-5万人。该调查为新中国建立麻风病防治机构,加强防治工作提供了第一手资料。
——率先在国内引进氨硫脲试治麻风病。1951年起,尤家骏率先在国内应用从瑞士进口的氨硫脲等药物试治麻风病,效果较好。自1955年开始在全国推广使用。
——率先培养全国麻风防治技术骨干。1951年至1957年,受卫生部委托,尤家骏教授举办4期全国培训班,培训学员121人。还受中央皮研所、西北军政委卫生部、青海省人民政府等的邀请和委托,举办培训班、授课、现场指导等,多种形式培养了全国麻风病防治技术骨干;尤家骏主编的《麻风病讲义》(后改编成《麻风病学概论》)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最早的麻风病学专著。
——尤家骏担任全国麻风病研究小组组长。他参与制定第一个全国麻风病防治规划,参与筹备的第一次全国麻风病防治会议就是在济南召开。
——山东首创“边调查、边隔离、边治疗”的经验。这一经验受到卫生部表彰,被推广到全国,推动了全国的麻风病防治工作进展。1960年,全省麻风村达到180处,收容病人占当时现症病例的近80%,针对当时社会经济薄弱的实际情况,山东摸索出的病人治疗加生产,自给自足的麻风村建设形式,被全国各省学习和模仿。
……
百废待兴的山东,麻风严重的山东,缘何可以领跑新中国麻风病防治事业呢?回首来路,追寻第一代山东麻防人疾步如飞的脚步,看到的是殷殷报国情,甘为麻风鞠躬尽瘁,拳拳赤子心愿为病人负重前行。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在国家需要中找到人生方向”,这是尤家骏在讲台上常说的一句话,他时时把爱国情怀传递给学员、学子,为麻风防治工作奔走呼号,他多次到济南、济宁、潍坊等中高等学校做动员报告,受其感染,往往是全校学生都交了申请。不少学生因他而选择了献身麻防事业,这些新鲜血液迅速充实到省、市、县三级皮肤病防治机构,加强指导县、乡、村三级网络防控,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山东的麻风队伍可谓精兵强将。
更让大家感动的是他的医者仁心,对病人从来是关心爱护的态度,触诊甚至不戴手套,看不到丝毫戒备,更让大家温暖的是他的爱生如子,春蚕吐丝般为防治麻风撒播良种,当时全省、甚至全国的防麻骨干都以是“尤家军”为傲……都说大师的影响力是深远的,在他的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现年已84岁的检验专家李令诰,1955年从山东医学院检验学习班毕业,成为山东省麻风病研究所的第一批职工,他接到的第一个任务很难为人,让他设计实验室及所里的办公家具,然后拿着图纸送到济南木器厂定做。他说第一次进所更考验人,西行穿过麦田、经过骡马交易市场、走过苇子湾、沙子路来到长清腊山脚下,山北是宿舍,翻过崎岖不平的腊山口,山南才是办公区域。在那样地处偏远、交通不便的地方,他们什么事都是自己做,军事化管理,听钟声作息,有一辆马车运输物品及病人。
在那个路很长、时间很慢的年代里,山东省麻风病研究所走出了一支强有力的麻风科研防治队伍,张茂胜、黄学志、潘玉林……哪里艰苦就到哪里去,哪里需要就到哪里去,他们要么翻山越岭上下班,要么行走在更为偏远的麻风村、站之间,他们用脚丈量着齐鲁大地的防麻之路,他们说路都让他们急行军般抢占了,麻风病毒便无路可逃,只能节节败退、偃旗息鼓了。
心怀大我,砥砺前行。老专家杜玉彬深有感触地说,世界上没有一种疾病像麻风病这样,处于如此特殊的社会地位,病人讳疾忌医,社会恐惧歧视,他说作为距离麻风病人最近的人,他们可以不计工作如何艰辛,但却要时刻承受种种歧视,亲戚朋友敬而远之,找对象难,住招待所被安排到角落、饭票人家都不用手接,好歹成家的,其家属孩子同样被人嫌弃等等。面对无处不在的歧视,防麻队伍人才流失严重,真正坚守下来的不过三分之一。
心中有信仰,脚下有力量。真正留下来坚守麻风事业的人,他们的信仰来自那代人特有的爱国情怀,来自悬壶济世的从医初心,更来自对麻风病人的责任。原麻研室主任潘玉林回忆,大家都在逃与留之间徘徊过,拿自己来说,家属孩子在农村,还受歧视,当有机会促成家庭团圆时也动过心,但一想到麻风病人期盼的眼神,一想到麻风村那么多畸残的情景,就坚定了防麻的决心,尤其在海阳麻风村驻村三年,与病人建立了深厚的感情,那一声声“潘大夫”死死绑定了他。
“大我”一次次战胜了“小我”,他们责无旁贷地承担起对病人的责任与义务,也习惯了期盼很长、相聚很短的家庭生活。
20世纪八九十年代,基本消灭阶段
赵天恩团队孜孜以求旗开得胜
从枣庄到东营,再到莒南……赵天恩穿着一件发旧的白大褂,蹬着一辆老式自行车,在偏僻的山村里穿行,村中小道上常常回荡着一阵阵车铃声。到了村里,他就调查麻风病人的情况,为他们看病、送药。曾有一位村民因为痛苦而不愿再接受治疗,赵天恩就坐在了人家的炕头上,和病人一起喝茶,慢慢聊天,拉拉家常,他告诉病人和村民有关麻风的医学知识,专业详细的话语慢慢解除了他们的顾虑和负担。
赵天恩是山东省皮肤病防治研究所原所长、山东基本消灭麻风病的领军人物。1964年,他从山东医学院毕业时,在恩师尤家骏的引领下,分配进入山东省皮肤病防治所,追随老师学习工作。当时,麻风、头癣的防治是皮防所的主要任务。
到上个世纪80年代,赵天恩的足迹已经踏遍了山东135个县市区。他师承尤家骏衣钵,继续为麻风病呕心沥血。1968年,他倡导皮防所成立了皮肤科门诊,一方面,可以提高对麻风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水平,减少漏诊和误诊,另一方面麻风病人和其他皮肤科病人一起前来就诊,有利于减少患者对麻风病歧视的有关顾虑。他不断向相关部门建议为麻风村搭桥修路、提高麻风病人生活补助、帮助基层皮防站到病人所在大队催款要粮……
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物质生活的提升, 麻风防治这个冷板凳显得愈加寒酸,原麻研室主任陈树民自嘲道,当外面的世界越来越精彩的时候,他们依然奔波在渐渐被社会遗忘的角落,隔离治疗的麻风村还是在一些偏僻、与世隔绝的深山里,皮防所还是在远离市区15公里的腊山上,“腊山口天天走,脚下踩着小石头。小石头磨破了脚趾头,脚趾头磨小了小石头。”这个顺口溜就是腊山皮防所30年间的真实写照。
防麻队伍面临更大的考验。与赵天恩同时期分配过来的医学院校毕业生有六七人,都先后离开了,只有他坚持了下来,他不仅仅自我坚守、自我加压,还凝聚、激励着周围的人同道而行。山东省皮肤病防治研究所现任所长张福仁说:“老所长这一生其实很不容易,他不是没有遇到过困难变故,也不是没有灰心丧气的时候,但在我们面前他总表现得像棵大树,坚韧向上。”
正是这种定海神针般的坚守,齐鲁大地上铸就的这支防麻队伍毅然是打不垮、摧不毁的,他们经受了艰难困苦的考验,经受了备受歧视的考验,经受了市场冲击的考验,历经数十年如一日地孜孜以求,从八十年代初开始,向基本消灭麻风病发起了总攻。
——1981年,卫生部提出了“本世纪末在我国实现基本消灭麻风病的规划目标”,山东省皮肤病防治研究所积极响应,对全省麻风病流行趋势进行了全面分析研究,逐县进行了流行病学预测,提出了1992年实现以县、市为单位基本消灭麻风病的规划设想。
——1986年起,在全国率先开展实施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麻风病联合化疗方案,替代了需要终身服药的氨苯砜单疗。大量病人被治愈,麻风患病率明显下降。使用联合化疗后数天,病人就失去传染性而没有隔离的必要,治愈患者回归家庭和社会,麻风村逐年减少。千百年来,首次不对新发病人实施隔离。山东的经验被卫生部推广到全国。
——截止到1992年底,全省累计发现麻风病例53274例,累计治愈39578例,除死亡等减少外,尚有现症病例321例。当年麻风病患病率降至0.37/10万,近5年平均发病率降至0.03/10万,全省135个县市区均已达到部颁基本消灭麻风病的标准。
——1993年,全省135个县市区全部通过省级考核验收。1994年4月,通过卫生部专家组评审,山东成为全国第一个达标省,实现了传染病防控的“四连冠”。该成果获得山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基本消灭麻风病后,山东省麻风进入低流行状态。
2006年至今,消除麻风危害阶段
张福仁团队依靠科技 领跑世界
2019年,科技部公布发展中国家技术培训班项目计划,张福仁主持申报的《发展中国家麻风病防治技术国际培训班》项目获得全额资助。本次全国全额资助项目58项,部分资助项目26项,山东省2个项目获得立项。
举办麻风病防治培训班是山东省皮肤病防治研究所的传统,从尤家骏开始,这一传统一直坚持并发扬光大,如今张福仁将培训班办到了国外,他说通过举办发展中国家培训班,一方面能够增强麻风高流行的发展中国家麻风诊断治疗水平,全面促进麻风危害的消除;另一方面积极展示我国麻风防治的成就、水平和经验,通过高流行区的实践应用,使我国麻风研究水平继续保持世界前沿。
医学的道路上来不得分秒懈怠。当社会认知还停留在麻风病已基本消灭的喜悦中时,张福仁发现,患病率、发病率基本达标后,麻风疫情被斩草,并没有被除根。疫情监测显示,新发病人并没有明显减少,二级畸残率下降也不明显。但是各地防治机构被撤销兼并、经费被消减,疫情仍有卷土重来的危险。
况且,目前全球每年仍有20万新发患者,麻风所造成的畸残和死亡依然存在。“一带一路”沿线发展中国家是麻风的高流行区,如印度尼西亚每年新发麻风17000-18000例,巴西每年新发麻风35000例左右。新发病例中超过30%的患者存在二级畸残。因此,消除麻风危害一直是世界卫生组织和各国政府防控麻风的目标,也仍然是全世界亟待解决的公共卫生难题。
面临新困难,迎接新挑战。张福仁在麻风防治的道路上从未止步,从2006年开始,他提出了“依靠科技进步,促进麻风防治”的思路,瞄准病因学进行科研攻关,正如他浓密的黑发很难偏分,一直向前、再向前……一项项世界级突破性成果迎来了山东防麻事业的高光时刻,使我国在国际麻风学界的学术地位由跟跑变为领跑。
——2009年,张福仁团队利用全基因组关联分析方法发现麻风病易感基因,发现了麻风遗传标志物,研发高危个体筛查芯片,实现了麻风的精准预防服药。同年12月17日,山东省人民政府举行新闻发布会,发布我省这一重大原创性医学研究成果。该成果入选当年全国十大科技成果,《健康报》进行了整版报道。
——2013年,张福仁团队在世界上首次发现氨苯砜综合症风险位点,发现了麻风治疗中的致死性药物不良反应的风险因子,成功开发试剂盒,实现了麻风的精准治疗。
——建立了世界最大、最丰富的麻风样本库,从而占据该领域的国际学术制高点,掌握了科研主动权。期间还有多项发现被写入中外教科书,如固有免疫、自噬等免疫学发病机理等等。
——张福仁作为课题负责人,先后承担国家科技重大专项、“973”前期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山东省科技攻关重点项目10余项,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自然遗传学》等国际著名学术期刊发表SCI论文逾百篇。科研成果先后获山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自然科学一等奖和技术发明一等奖各一项。
——张福仁作为第一完成人,主持完成的“麻风危害发生的免疫遗传学机制”项目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如今,他领衔的麻风病成果,已在“一带一路”沿线麻风高发国家推广,在麻风防治历史上首次实现远距离防疫保护国家卫生安全,为创造一个没有麻风的世界贡献了中国力量。
……
山高自有客行路,水深自有渡船人。几十年艰苦卓绝的麻风防治征程中,齐鲁大地上涌现出一大批防麻先模人物,包括马海德奖获得者、南丁格尔奖获得者和全国先进工作者,也走出了全国人大代表和党代表,他们是几代麻防人的缩影,他们为护佑全省、全国人民的健康而无私无畏,也为创建一个没有麻风的世界贡献了中国智慧。
(许锐)